阿坝师范学院
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2019〕52号)文件,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全面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紧扣“三全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主要目标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所有专业全部课程,融入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研究等所有资源全部要素,贯穿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所有环节全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专业教育全课程、教育教学全要素、教学管理全过程为主要抓手,实施“课程思政百千万工程”,以“课程思政”为主线,融通“思政课程”,推动“专业思政”,通过三年时间,建设6个“专业思政”示范专业,6个思政示范教学团队,30门左右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全课程思政建设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各门课程达成目标中强化育人导向,在所有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着力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二)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建设
提高课堂教学建设责任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坚持依法依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制度,学校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对引进教材选用负总责,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建立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团队建设,健全学生评教制度,确保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有效管理。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来建设。坚持基于学生思想特点、发展需求、能力提高、素质提升,结合学生专业分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积极推进四川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川实践进课堂,大力开展“中国系列”“四川实践”选修课建设,建设一批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
(四)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计划
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把好教材选用关、管理关,广泛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一大批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面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通过三年时间,设立30项左右“课程思政”相关课题,每年约10项。从2021年开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
(五)探索实践“专业思政”建设
积极研究新一轮“专业思政”建设方案,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通过“专业思政”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推动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要促进专业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专业思政”建设的责任,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省级“卓越人才计划”所在专业、校级特色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要在“专业思政”建设方面开拓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认真贯彻学校思政工作精神
根据学校思政工作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细化落实任务,强化日常部署,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学校党政工团,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单位、部门都要在年度工作计划、安排、考核中落实立德树人责任,全面提高“三全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把落实立德树人纳入日常工作,进一步发挥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要加强调研和实践指导,密切关注和支持一线教师和党总支书记在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成效真正转化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
(二)全面落实任务
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牵头,组织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计划,积极组织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建设任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完善健全管理制度。“课程思政”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学校管理行政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要积极扛起“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的责任,党总支和党支部要继续发挥好组织推动作用。
(四)强化条件保障
学校将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对相关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教学团队等提供建设经费、培训经费等,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障。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注重总结推广
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健全“三全育人”格局、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经验做法,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学校各部门、二级学院要注重总结凝练,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